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部疾病及其所导致的呼吸衰竭是我国新生儿最为常见的住院原因和死亡原因之一。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和湿肺,两者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但是处理方式和预后截然不同。
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主要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会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症状表现为患儿于生后4~12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发绀、吸气三凹征,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其发病率与胎龄有关,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体重越轻病死率越高。而新生儿湿肺又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困难或第Ⅱ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表现为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短暂性气促,与呼吸窘迫综合征及羊水吸入综合征稍相似,多见于足月儿或足月剖宫产儿,其症状很快消失,预后良好。因此,尽早的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质量方案。
由于肺泡内充满气体,而超声波在遇到气体时会发生全反射,一直被认为是肺部疾病诊断的“禁区”,因此长期以来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赖于胸部X线和CT的检查。但X线和CT检查不可避免地使接受检查者同病室其他患儿及医务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射线损伤,加上其难以及时在床边开展,使之在新生儿急诊中的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发现超声对诊断肺部疾病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已日益应用于新生儿肺部疾病的诊断,尤其在RDS和湿肺的鉴别诊断价值优于X线诊断。在某些先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单位已经替代胸部X线而成为新生儿肺部疾病医学影像诊断工具。
(来源:飞利浦医疗科技)